浅谈装修垃圾管理模式优化之路!

创建时间:2023-07-28 08:09:10
信息来源:环卫微视界 日期:2023-7-27

装修垃圾是指房屋装饰装修过程中的弃料和废弃物,其产生量正在逐年增加。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装修垃圾被单独分类,具备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的基础。全国装修垃圾产生量已超过3亿吨,种类繁多。其中包含再生资源和有害废弃物,难以收运、消纳、处理,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政府秉持着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目标,积极应用循环利用和系统管理的理念,以装修垃圾产生、收集、运输、处理等各个环节的特点和监管难点为考虑因素,调动各方积极性,创新管理方式,强化技术创新的力度,提升数据赋能水平,以全过程监管模式为基础,推出装修垃圾“收—运—处”一体化管理模式,以朝阳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为试点,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方式,致力于打造一个高效的装修垃圾管理体系。

目标导向,建立政策支撑

逐步推进政策规定,确保装修垃圾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统一清运。为了进一步加强城市建筑垃圾分类处置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工作,相关政策提出了“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也就是说,装修垃圾的处理费用应由产生方承担。同时,相关政策倡导就近选择具备装修垃圾分拣或处置能力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设施进行处理。这些政策措施将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政策包,并将为装修垃圾处理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聚焦重心,构建全过程管理体系

装修垃圾管理的涉及链条非常长,涉及的参与主体也很多,每个人关注的重点都各不相同,因此监管难度也非常大。要想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必须先理清并顺畅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协作事项。
例如,居民在装修垃圾处理中应承担责任,他们的关注重点在于处理费用的高低以及处理的便利程度;小区物业或者装修垃圾堆放点管理者则需要关注清运及时性和环境维护力度;运输单位关注的则是运输费用的高低以及运输目的地;处理单位注重的是处理费用的高低、垃圾进场量的多少以及稳定性;而再生产品消纳单位则需要关注产品的质量和价格。

只有管理者能够充分理解各方的关注点,并制定出适当的计划和措施,才能有效地促进各方的协作,并建立完整的装修垃圾管理体系。
一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管理模式,应该由主管部门全程监管,涉及到从收集、运输、到资源化处理等全过程的一体化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衔接装修垃圾的生成和应用过程,让主管部门和居民能够追溯、查询装修垃圾数量、流向及处置情况等信息。它真正实现了装修垃圾管理的全链条管理和全过程监控,并构建了“产—收—运—处—用”的全周期管理流程,旨在为装修垃圾的有效管理和高效利用提供支持,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收—运—处”一体化模式

为了实现装修垃圾全链条闭环管理的目标,采用科技与管理的有机结合,通过搭建一套数字化系统,实现了全程可监管的管理方案。该系统不仅包含了现场上报、任务派遣、调度处置、清运反馈、归档结案等完整业务流程,还构建了一个闭环的管理体系。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成功打破了居民、物业、清运、处置单位等部门之间的孤立,实现了协同合作,利用智能化手段探索出了长效常态管理方法,逐步提升了城市市容环境水平,为城市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体化模式应该具备以下关键特点:既要方便提出处理需求,又要全程安全可溯的运输;不仅要高效清洁,还要实现资源的化处置;同时,透明公开的处置费用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关键特点将使得一体化模式更加吸引人,更易于广泛应用,为社会和环境带来持久的好处。

推动装修垃圾资源化处理是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战略。采用全流程管理模式——装修垃圾“收—运—处”一体化,能够提高清运效率,实现垃圾变废为宝,推动装修垃圾的资源化、可持续处理。这种管理模式不仅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还创造更加清新、和谐、美好的城市生活。